【70后大叔進藏記(1)】折騰50小時到拉薩 相親被拒 為填飽肚子花式蹭飯
圖為臧公柱在布達拉宮前
聽說臧公柱這次出差到拉薩,當地的朋友都熱情邀請他,從中午到半夜電話一會兒一個,朋友們說要帶他去想去的每一個地方轉轉。坐在拉薩滿街跑的出租車里,看著窗外飛過的城市風景,臧公柱覺得恍如夢中。
還沒到拉薩,先給自己“上了一課”
1992年的那個暑假,剛剛畢業就主動申請援藏的臧公柱踏上了前往拉薩的“征程”。說是“征程”一點都不夸張,整整五十幾個小時,他自己都沒想到會這么折騰。
到達拉薩汽車站的招待所已是凌晨1點多,身處向往了許久的雪域高原,臧公柱卻興奮不起來了。因為高原反應,他剛剛又突然流鼻血了,根本止不住,手絹都染紅了,半臉盆的清水也被染成了黑紅色。現在只感覺又渴又餓,身體急需補充能量。
要是放到現在,這還不簡單么,叫個外賣頂多半小時,飯就送到房間門口了。可當時哪有什么外賣,房間里熱水壺都沒有,只能自己硬撐著慢悠悠地去街上找吃的。
拉薩長途汽車站是一座三層的小樓,連個大門都沒有,東側一樓是售票大廳,西側走廊兩邊就是招待所的客房,以臧公柱當時的疲憊程度,根本顧不上在意這些,感覺有張床能立馬躺下休息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。話又說回來,在那個年代,這樣的三層小樓在拉薩都很少,也實在沒什么可選的。
圖為從青藏公路經過時在格爾木站,因衣服都在行李包里,衣服只能混搭
坐長途汽車進藏不是臧公柱的本意,他原是打算從成都坐飛機的。那時進藏的人多,可每天只有兩班飛機,排隊買到票至少要兩周時間。他只好改變策略,先是坐了兩天兩宿的綠皮火車到西寧,住了一宿,又坐長途汽車,到格爾木火車站附近,在招待所停留了一宿后又趕路。“沒想到交通這么不便,吃飯和睡眠都跟不上,到唐古拉山口時,就開始頭暈腦脹、鼻血直流,只能撕下筆記本的紙塞住。”
臧公柱在拉薩汽車站的招待所過了一宿,天亮后,同屋的人有朋友開車來接,他就搭車到了布達拉宮東側的地礦廳招待所,那位朋友跟他說,要住到“城里”,才能好好地“養精蓄銳”。
稍作調整后,臧公柱要趕去位于堆龍德慶縣的單位報到。他到路邊等著從堆龍德慶縣過來的“招手停”——那種十幾個座位的中巴車。還好運氣不錯,沒等多久就有車捎上了他,不然兩件大行李,自己當時身體又那么弱,真怕吃不消。
填飽肚子,是要精心琢磨的大事兒
作為單位的單身青年,臧公柱的伙食問題只能在食堂解決。因為那時西藏行政學院附近根本沒有飯館,結了婚的同事都是自己在宿舍做飯。
圖為臧公柱在宿舍前吃飯
食堂的饅頭個兒不大,還是灰突突的,蔬菜就是老三樣,土豆、蘿卜和白菜。當時剛實行雙休日不久,為了避免兩天餓肚子,每到周五他就從食堂買一小桶饅頭提回宿舍。“那時我總以為,單位在拉薩西北郊,比較偏遠,所以伙食不好。后來到了其他單位的食堂,才發現都差不多,當時拉薩的大環境都是這樣。”
圖為臧公柱(右三)隨單位教師在鄉村調研
后來,單位給每家每戶配了一臺煤油爐和油桶,定期收集油桶統一去外邊灌油。用這種煤爐做飯,得不停地彎腰撥拉引火的芯子,邊吹邊點火,那火燒起來也沒啥勁兒,炒出的菜都是生油味兒。要說改善伙食,就得算是各種罐頭了。“一到做飯的點兒,有的家里就會飄出罐頭的味道,有一種紅燒肉罐頭總是肥肉很多,而且畢竟放的時間長了,有一股哈喇子味兒。”但就是這樣的改善,也不是啥時候都有的。
相親被拒的“奇葩”理由
臧公柱對周圍的環境慢慢適應了,各方面也穩定下來,單位里熱心的同事開始給他介紹對象。期間一共見了三個女孩兒,一個在城關區政府工作,一個是稅務局的,還有一個是西藏自治區政府大院里的一位工作人員的妹妹。按理說條件都還不錯,當時找對象,機關事業單位都是首選。可人家在與他初次見面后,就沒回音了,有一位后來又一起吃了兩三次飯,但也沒了下文。
紅娘們反饋回來的信息五花八門,但都有這么一條——單位離拉薩市里太遠了。“嫌距離遠那是話沒說透,人家意思就是買菜難、吃飯難,生活不方便,這對于以結婚為目的的現實生活,確實是個很大的難題和挑戰,尤其是在當時那個年代。”
圖為當時的拉薩菜市場一角
當時住在拉薩西邊的人,買菜的地方只有一個選擇,布達拉宮腳下康昂東路的中心菜市場,住在拉薩東邊的人,都去八廓街北側的沖賽康市場。“一周買一次放冰箱里不就行了嗎?買菜不方便還能影響成家?”這個在今天看來很簡單的問題,臧公柱真覺得難以回答。
當時在拉薩,買電冰箱對一個家庭來說,那算是一大件兒。即使有了冰箱,柴米油鹽這些也得靠自行車馱運,來回一趟四五十分鐘算少的。“小賣部少,液化氣缺少而且還貴,只能燒柴油做飯,公共交通不便,像面粉和大米這些,再沉也得來回馱。”
相親不成就不成吧!臧公柱打趣地說,有句話不是叫“單身有理”嘛!“對于單身青年,最經濟的吃飯方式,就是蹭飯。蹭飯吃,無關臉皮,無關性別,單身就是最好的理由。于是,我就一家挨一家地到已婚的同事或朋友那蹭飯,尤其是到住在布達拉宮廣場附近的朋友那里蹭飯,因為市中心的飯館便宜又好吃啊。”這樣“打游擊”的日子,成了當時的單身青年最流行也最“經濟”的吃飯方式。(中國西藏網 記者/吳建穎 圖片由臧公柱本人提供)
-
【改革開放40年】兩代藏族人的行走半徑
與自己的父母比起來,21歲的降登達去過更遠的地方,看過更多的風景,也感受過更多元的文化。[詳細] -
【改革開放我見證】一個“90”后珍愛的那些“小古董”
出生于九十年代初的我,記憶中家里有一臺收音機,它總是被擺在客廳桌子的最中間,并用一塊繡花的方巾蓋住。[詳細]